【课程收益】
1、社保合规风险控制能力提升:系统解析历年社保政策及法院、人社部答复,帮助企业规避因社保缴纳不合规引发的法律风险与行政处罚,保障运营合规性。
2、劳动合同全周期风险防控:深度解读《司法解释二》中关于合同签订、终止、续订的新规,明确未签书面合同二倍工资豁免情形,降低因合同管理不当引发的劳动争议风险。
3、多元化用工模式合规设计:针对超龄人员、关联公司复合型用工、外包分包等模式,提供合规风控策略,适应灵活用工趋势,避免复杂用工关系引发的法律纠纷。
4、企业用工成本优化战略:提出降本增效五大设计,包括薪酬绩效激励重构、股权激励、福利规划等,在降低用工成本的同时提升员工满意度,实现成本与效能平衡。
5、绩效考核与人才退出机制优化:重构薪酬风控体系,设定科学考核指标,明确不胜任员工退出流程及岗位竞聘制适用规则,助力企业人才队伍高效优化。
第一部分 劳动关系用工下的社保合规应对
一、结合历年社保缴纳规定及实务体系性研判社保合规应对
1. 从2019年社保入税以来的新规新政纬度分析社保合规
《社会保险领域严重失信人名单管理暂行办法》(2019)
《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》(2019)
《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》(2022)
《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》(2023)
《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奖励暂行办法》(2023)
《中央本级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奖励实施细则》(2023)
《社会保险经办条例》(2023)
《人社部关于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的意见》(2025)
2.从历年法院、人社部关于社保的答复纬度分析社保合规
2011年最高院关于“社保补缴争议”复函
2017年人社部关于“社保追缴时限”答复
2010年最高院关于“养老保险追缴时限”复函
2011年最高院关于“社保争议”答复
2011年最高院关于“不缴或少缴社保费”答复
2020年人社部关于“主动辞职与失业保险待遇”复函
3.从经济转型、治国新政、社保争议、司法数据、员工意识等纬度分析社保合规及应对
4. 从2018年到2025年40多部涉“平台经济、灵活就业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、零工市场、超龄人员“等规定看传统劳动关系雇佣制转型多元化用工趋势
5. 从全国24个省市的社保缴纳相关裁判口径看社保新规的执行
6. 结合社保稽核、补缴、举报、奖励案例看社保新规的执行
二、社保缴纳新规“关键词”实务解读(结合全国24省市地方口径文件)
1.新规要点变化之员工自愿弃保后被迫辞职,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
2.新规中“未依法缴纳社保”是否包含不缴纳、基数低、险种少、欠缴(重点解读)
3.新规中“未依法缴纳社保”是否包含协商弃保有补贴、承诺弃保无补贴、异动有保险(重点解读)
4.新规中“未依法缴纳社保”是否包含解除前补正、社保挂靠、社保代缴(重点解读)
5.社保、证书挂靠单位能否认定劳动关系,能否主张相关报酬、补偿、赔偿等
三、社保缴纳高频问题应对
1.入职首月员工自愿放弃社保,企业不同意是否可解除劳动合同
2.试用期之后,员工自愿放弃社保,企业不同意是否可解除劳动合同
3.弃保无效面临的4类风险(经济补偿、保险待遇、行政处罚等)
4.社保补贴如何追回,企业如何签订协议及存证
5.工资科目拆分出的社保补贴,是属于劳动报酬还是“真违法补贴”
6.社保费补缴是否受2年时效限制
7.协议/承诺弃保后,补缴社保时,滞纳金能否让员工承担
8.协议/承诺弃保后,补缴社保时,员工个人部分是否可从其工资待遇中直接扣除
四、企业用工降本增效五大战略设计
1.传统薪、税、保筹划
2.新规下的薪酬绩效激励、股权激励设计重构
3.企业福利规划下的降本及员工关怀保障重启
4.项目制、事业部制、非人事关系的高管聘任制
5.用工模型重构
第二部分 劳动关系用工下的新规解读及风控应用
一、劳动合同的签订、补签、终止、续订、续延
1.《司法解释二》《劳动合同法》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》《司法解释一》中的合同签订变化梳理
2.《司法解释二》新规之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豁免情形、计算方式
3.《司法解释二》新规之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情形认定
4.《司法解释二》新规之用人单位变换订立主体属于第二次的要点变化
5.《司法解释二》新规之协商延长劳动合同期限
6.《司法解释二》新规之约定期满后自动续延
7.故意不签劳动合同现象减少后,需要重视的“认定不签”新情形
8.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起算点确定
9.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是按年、按月、按日计算
10.首年合同未签订,离职2年后不一定超过仲裁时效
11.二倍工资的基数包括哪些工资科目(各地裁判口径实务)
12.支付及不支付二倍工资情形汇总(30多类情形)
13.劳动合同补签、倒签、代签法律风险控
14.第N次签了固定期限,能否主张合同无效、二倍工资差额、变更为无固定期
15.合同续签时的“维持或者提高原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”认定标准
16.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劳动合同后可合法单方终止的情形
17.“续订/续延”区别
18.法定续延的N类情形
19.《妇女权益保障法(2023)》合同到期“延续至产假”与《劳动合同法》合同到期“延续至哺乳期”的冲突条款如何适用
20.因企业/员工欺诈对方导致的合同无效处理
二、劳动合同履行之特殊待遇服务期
1.基础--培训服务期规则梳理
2.《司法解释二》新规之培训服务期折算法与特殊待遇服务期综合考量法的对比(是否增加劳动者违约成本)
3.《司法解释二》新规之特殊待遇服务期下的员工辞职,什么情况下不需要支付违约金
4.《司法解释二》新规之特殊待遇包含哪些费用的福利
三、劳动合同履行之在职/离职竞业限制
1.基础--《劳动合同法》《司法解释一》《司法解释二》离职竞业规则梳理
2.基础--《司法解释二》+“各地往年裁判口径”的在职竞业规则梳理分析
3.《司法解释二》新规之员工违反离职竞业约定,企业能否同时主张返还经济补偿、支付违约金、继续履行竞业义务、支付赔偿金
4.《司法解释二》新规之员工违反在职竞业约定,企业能否要求劳动者承担违约金、赔偿金
5.仲裁诉讼过程中,竞业期限届满,企业是否有权要求前员工继续履行竞业义务
6.企业违法解除是否会导致竞业限制无效
7.员工被迫辞职是否会导致竞业限制无效
四、劳动合同变更之薪酬机制降本+增效+风控设计重构及不胜任考核退出
1.薪酬制度及结构设计基本法(“3246”设计法)
2.薪酬结构设计及计发9要素分析(能上能下能增能减规则)
3.重点科目--最高院新规则“年终奖发放前离职的员工无权享有”
4.重点科目--非金融行业的“薪酬递延支付与追索扣回机制”体系、适用、经营价值
5.重点科目--需要支付离职员工未回款提成情形梳理应对
6.变更绩效目标及待遇规则,如何视情况使用制度法、协议法、确认书法、口头法
7.绩效考核指标设定及评价高频问题
8.绩效考核负面情况应对问题
9.不胜任退出及解除高频问题及新典型案件
10.不胜任考核之岗位聘任制与竞聘制在国企、民/外企、大型/中小微型企业的适用及价值点
五、劳动合同变更之岗位调整及薪酬调整、扣减
1.基础--32类岗、级、薪、地异动情形梳理
2.基础--岗位调整、薪酬调整/扣减基础法规梳理及处理思维
3.不调岗下普遍调薪、部门调薪的1个必备要件及4类方式选择
4.企业法定可单方“调岗+调薪”的三类情形及调整幅度合理性界定
5.多类管理背景下的待岗操作及制度设计
6.劳动合同或制度约定“薪随岗变”是否有效
7.《就业促进法》的“企业用工自主权”与岗薪异动的边界
8.岗薪异动的14类合理性界定(难点/重点)
9.工资扣减的7类情形汇总(考勤、失职、违规、违约、履职赔偿等)
10.员工违规/失职情况下,企业可扣减的科目或款项
11.《民法典》员工履职赔偿新规
12.《民法典》劳务派遣与甲方企业责任分配新规
13.给企业造成损失,可以哪些方式进行制约或追偿,如何设计条款
六、劳动合同解除与违法解除
1.基础--50多类解除、终止、违法解除终止情形梳理
2.基础--企业无工会、忘记通知工会后补正的处理实务
3.基础--《民法典》“格式条款、欺诈、显失公平”下的《协商解除协议》新风险
4.《司法解释二》新规之违法解除、终止后判定不能继续履行情形认定
5.《司法解释二》新规之违法解除工资损失计算
6.《司法解释二》新规之“违法解除终止”用人单位、劳动者均有过错责任的三类理解与适用(企业过错、劳动者过错、损益相抵)
7.《司法解释二》新规之离岗前未做职业病健康检查与恢复劳动关系合规及应对
8.离职阶段费用清偿支付科目汇总(企业支付员工20类、员工支付企业7类)
9.违法解除、继续履行成本翻倍案例演示
10.离职交接不完备情形下不支付经济补偿金详解
11.离职证明上写类似“所有费用已结清再无争议”条款,是否有效
12.写“离职原因、真实但不利员工的信息/负面评价”的离职证明有效性新裁判口径分析
第三部分 复合型多元化用工风控及不同企业适用
一、《司法解释二》之超龄人员用工
1.基础--《司法解释一》《司法解释二》《劳动合同法》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》中超龄人员规则梳理
2.基础--人社部《关于“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合同终止”答复》要点解读
3.基础--人社部《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暂行规定(意见稿)》解读预判
4.已享受退休待遇高频争议点
5.未享受退休待遇但已超龄的高频争议点
6.超龄人员的工伤风险及《工伤私了协议》合法性设计
7.基于新规则下的《退休返聘协议》颠覆性设计
8.弹性延迟退休政策解读及适用
二、《司法解释二》之关联公司4类高频复合型用工
1.交替用工与混同用工的极大差异化分析
2.单企单职务/双职务、双企双职务用工的权利义务约定、岗位薪酬调整、补偿赔偿
3.借调用工的适用场景及《借调函》要点设计
三、《司法解释二》之外包、分包、转包、挂靠用工
1.基础--《司法解释二》、《民法典》分包、转包、挂靠、承揽规则梳理及实务(结合各地裁判口径)
2.基础--《司法解释二》将往期法规“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”改为“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”的重大影响
3.分包、转包在非工程类企业的限制适用
4.外包关系与派遣关系的15个核心区别
5.发生损失后,发包单位对承包人承担哪些法律责任
6.发包单位对承包人的员工承担哪些法律责任
7.“去派遣化”背景下的“假外包,真派遣”,如何选择供应商
8.“假外包,真用人”风险初现分析(外包员工被认定与企业存在劳动关系)
9.特殊行业或岗位的挂靠用工高频风险及应对
一杉老师
智联特聘劳动法讲师、咨询师
“HR法研社”创始人
晋泰律师事务所特聘灵工法务项目发起人
先之教育劳动法特聘专家
天眼查特聘劳动法讲师
人才培养与发展专家,资深人力资源法务管理者
8年人力资源管理法务风控落地指导经验
8年专业劳动法律师事务所管理经验
HR法研社“人财法税”12+灵工模式项目设计导师